TLRs(Toll樣受體) |
發布時間:2024-11-28 11:05:02點擊次數: 作者:韓力 |
TLRs(Toll樣受體)是I型跨膜糖蛋白,其結構特點是細胞外的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LRR),用于配體結合,以及細胞內的Toll-IL-1受體(IL-1R)耐受(TIR)同源結構域,用于下游信號傳導。迄今為止,在人類基因組中已發現10種TLR(TLR1–10),在小鼠中發現了13種(TLR1–13),但由于序列中存在終止密碼子,小鼠的TLR10并不具備功能。每種TLR都由特定的PAMPs(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觸發,詳細見表1。TLR1、2、4和5定位于細胞表面,而TLR3、7、8和9負責核酸感應,位于細胞內區室中。 TLR4是第一個被鑒定為哺乳動物中Toll同源物的受體。Medzhitov等人首次展示了TLR4的活性形式能夠誘導共刺激分子B7(即CD80)的表達,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它首次揭示了先天免疫受體與T細胞激活之間的聯系。隨后,小鼠模型的基因研究,確認TLR4是一種識別革蘭氏陰性細菌產物脂多糖(LPS)的關鍵受體。 LPS是導致敗血癥的主要觸發因素之一。當LPS與TLR4結合時,會激活一系列的免疫反應,最終可能引發強烈的炎癥反應和敗血癥。在1960年代,Jackson實驗室的C3H/HeJ小鼠群體中發生了一種自發突變,使得這些小鼠對LPS的毒性具有抗性。Beutler實驗室的研究追蹤到TLR4基因的外顯子3處發生了一個錯義突變(當時被稱為Lpsd基因的突變)。Jules Hoffmann和Bruce Beutler因分別在果蠅中揭示Toll作為先天免疫傳感器以及在小鼠中發現TLR4是LPS受體的工作,于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9年,Akira實驗室開發了TLR4缺失小鼠(KO小鼠),并證明這些小鼠對LPS無反應,再次確認TLR4是LPS的信號受體。然而,在LPS致死性方面,另一個重要發現是LPS能夠誘導caspase-11并通過caspase-1促使一種叫做焦亡(pyroptosis)的細胞死亡。研究表明,LPS可以直接結合caspase-11并激活這一過程,這是LPS致死性的關鍵機制。有趣的是,低劑量的polyI:C能夠繞過TLR4在LPS致死性中的作用。因此,TLR4在小鼠中的主要作用是誘導caspase-11,而caspase-11介導了LPS的效應。 TLR4是所有TLRs中下游信號最復雜的,因為它能夠與多個適配蛋白相互作用。1997年,發現髓樣分化蛋白88(MyD88)在IL-1R1信號傳導中可以激活NF-κB。MyD88具有TIR結構域,并通過與TLRs中的TIR結構域的同源相互作用進行信號傳遞。在TLR4信號傳遞中,MyD88與適配蛋白MyD88樣適配蛋白(MAL,亦稱TIR結構域含蛋白TIRAP)共同作用以驅動NF-κB。MyD88還包含一個死亡結構域,該結構域介導其與IL-1R激活激酶-4(IRAK4)的相互作用,隨后IRAK4通過自磷酸化激活IRAK1和IRAK2。TNF受體相關因子6(TRAF6)是一種泛素連接酶,它被招募到復合物中并啟動K63型泛素鏈的形成,作為招募TGF-β激活激酶1(TAK1)和TAK結合蛋白(TAB2和3)的支架。接下來,IκBα激酶復合物被激活,通過磷酸化后發生K48連接的泛素化和降解,釋放NF-κB轉移到細胞核,激活促炎基因。 盡管大多數TLRs使用類似的MyD88依賴性信號通路,但TLR4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還通過適配蛋白TRIF(TIR結構域含干擾素β誘導適配蛋白)和TRAM(TRIF相關適配分子)并行參與信號傳遞。下游信號包括TRAF3,其招募IKKε/TANK結合激酶(TBK1),隨后磷酸化并激活干擾素調節因子3(IRF3),IRF3移入細胞核后誘導抗病毒蛋白的生成,包括I型干擾素。這些通過適配蛋白形成的高級復合物有時被稱為Myddosome和Triffosome復合物,它們充當超分子組織中心(SMOCs),促進這些信號事件的發生。雖然MyD88信號發生在質膜,但Triffosome的激活需要受體復合物的內吞,并隨后從細胞的內體區室中啟動。 研究表明,TLR4的激活會在巨噬細胞中引發顯著的代謝變化,增強糖酵解,并促進所謂的“Warburg效應”,即代謝轉向有氧糖酵解,同時伴隨線粒體代謝的改變。這是巨噬細胞對LPS(脂多糖)反應的關鍵過程,因為抑制糖酵解會減少主要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的產生。這一過程需要糖酵解酶丙酮酸激酶M2同工酶(PKM2)的二聚化,PKM2會轉移到細胞核,促進依賴HIF-1α(缺氧誘導因子1α)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不僅編碼糖酵解相關酶,還包括IL-1β。 在LPS激活的巨噬細胞中,發生了強烈的代謝重組,其中包括Krebs循環中間體琥珀酸的積累。研究表明,琥珀酸被琥珀酸脫氫酶(SDH)氧化,導致線粒體復合物I的逆向電子傳遞,進而驅動活性氧(ROS)的產生,進一步促進HIF-1α的激活。LPS還通過抑制Krebs循環中的富馬酸水合酶以增加富馬酸的產生。這一變化擾亂了線粒體,增加了線粒體膜電位,導致線粒體雙鏈RNA(dsRNA)的釋放,而這些RNA被RNA傳感器視黃酸誘導基因-I(RIG-I)和黑色素瘤分化相關蛋白5(MDA-5)檢測到,進而促進IFN-β的表達。 LPS還被證明能增加aconitate decarboxylase-1酶的表達,該酶由Irg-1基因編碼,能將aconitate轉化為itaconate,這種分子具有廣泛的抗炎作用,可限制炎性巨噬細胞的活性。
|
上一篇:Cell | 綜述:天然免疫的五十年(二) 下一篇:炎癥小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