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最新Science發布古人類研究重大成果 |
發布時間:2017-03-05 19:17:19點擊次數: 作者: |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針對2005-2016年在河南省發現的人類頭骨碎片等多個化石,報道了新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研究指出距今10.5-12.5萬年,中國境內生存著一群體質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其頭骨呈現出更新世晚期人類、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3日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以及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Erik Trinkaus。近10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化石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更新世中、晚期人類演化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發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吳秀杰研究員表示,許昌人很可能代表著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直接祖先。許昌人頭骨化石呈現的復雜及鑲嵌性形態特征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200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領導的考古隊對位于河南省許昌市的靈井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挖掘,發現了45件人類頭骨碎片化石、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 2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通過地層對比、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光釋光測年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人類化石的年代被確定為10.5-12.5萬年前。許昌人化石地點沉積物的測年研究由北京大學教育部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周力平教授負責,他的研究組應用最新的光釋光測年技術,從沉積物中分離出石英和鉀長石兩種礦物,嘗試了多種測量方法,最終獲得了精度很高的光釋光年齡數據。 2014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開展了修復、拼接、復原和研究工作。許昌人頭骨化石出土時已經破裂成碎片, 共計45塊。經過鑒定,確認這些頭骨碎片代表5個個體,其中1號和2號個體相對較為完整:許昌1號由26塊游離的頭骨碎片組成,復原后的頭骨保留有腦顱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 代表一個年輕的男性個體;許昌2號頭骨由16塊游離的碎片拼接而成, 復原后的頭骨保存有腦顱的后部,為一較為年輕的成年個體。 研究小組采用形態觀測、高清晰度CT掃描、手工及三維虛擬復原等手段,對許昌人頭骨進行了拼接和復原,分別制作了1號和2號人頭骨虛擬及實體的復原頭骨及顱內膜。在此基礎上,對許昌人頭骨形態特征、測量數據、腦形態、腦量、顱骨內部結構等特征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與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化石及數據進行了對比。 研究發現:許昌人頭骨呈現復雜的混合及鑲嵌性形態特征。(1)腦顱的擴大和纖細化:1號頭骨的顱容量約為1800 cc,2號頭骨雖然小于1號,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類的平均值附近。骨壁變薄,顱形圓隆,枕圓枕弱化,眉脊厚度中等。從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 人類腦量具有增大及纖細化的演化趨勢,許昌頭骨明顯擴大的腦量符合這一演化特點, 進一步證實這一時期的人類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2)具有東亞中更新世早期人類(如周口店直立人、和縣直立人等)的原始及共同特征:包括低矮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中矢狀面、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內側傾斜的乳突。許昌人頭骨具有東亞古人類一些原始特征及若干共同的形態特征,提示從更新世中、晚期,東亞古人類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演化模式;(3)具有與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兩個獨特性狀:一個性狀表現在項區, 包括不發達的枕圓枕、不明顯的枕外隆突伴隨其上面的凹陷;另外一個性狀是內耳迷路的模式,前、后半規管相對較小, 外半規管相對于后半規管的位置較為靠上。這兩個獨特性狀, 其中一個性狀(枕圓枕上凹/項部形態)在東亞早期人類頭骨不清楚; 另外一個特征(內耳迷路比例)在東亞古人類只出現了1例. 許昌頭骨在枕圓枕上凹和顳骨內耳迷路半規管的形態上與歐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 暗示了兩個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許昌人頭骨具有的這種混合性,尤其是鑲嵌性頭骨形態特征, 反映東亞更新世人類演化特點既具有一般性的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其它地區古人類之間的交流。 這項研究發現:距今10.5-12.5萬年,中國境內生存著一群體質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其頭骨呈現出更新世晚期人類、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們不是早期現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們是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目前還無法將其歸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類群之中。 許昌人特殊的體質特征,反映出東亞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特點既具有一般性的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和人群間交流。這項研究以詳實的化石形態特征和精細的地層年代數據提供了華北地區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形態變異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證據,標志著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吳秀杰研究員介紹,近10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化石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更新世中、晚期人類演化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發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該課題組先后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湖南道縣福巖洞、安徽東至華龍洞等地發現了珍貴的古人類化石。在現代人起源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實驗研究,先后完成對廣西崇左智人洞、許家窯、馬壩、盤縣大洞、道縣等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形態、病理、創傷、先天畸形等研究,提出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出現、部分中國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具有歐洲尼安德特人形態特征等觀點。同時,在研究中注意到東亞地區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態方面呈現明顯區域性差別。這一地區早期現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區分布及化石特征還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化石證據。吳秀杰研究員認為,許昌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許昌人很可能代表著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直接祖先。許昌人頭骨化石呈現的復雜及鑲嵌性形態特征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東亞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比以往研究認為的要復雜的多。東亞古人類演化并非單純的“線性進化”或者"取代"的簡約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東亞地區可能并存多種古人類群體, 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基因交流。
|
上一篇:清華大學醫學院Nature子刊報道昆蟲腸道微生物穩態的調節機制 下一篇:新血液檢測設備,可同時檢測多種血源性病原體 |